考研针灸题型大纲全解析

pgysc.com

针灸作为中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研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对于准备考研针灸专业的同学们来说,了解考研针灸的题型和大纲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备考的指南针🧭,能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备考效率,本文将全面解析考研针灸的题型和大纲,为同学们的备考提供清晰的方向。

考研针灸题型概述

考研针灸的题型通常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

选择题

选择题是考研针灸中较为常见的题型之一,它涵盖了针灸学的各个知识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针灸治疗等方面,选择题的特点是覆盖面广,考查的知识点较为细致,可能会考查某个穴位的具体定位、主治病症,或者某种刺灸方法的操作要点等,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针灸学的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掌握,能够准确地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简答题

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要求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腧穴的分类方法、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原则等,简答题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阐述相关知识点,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它不仅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查考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论述题

论述题则更注重考查考生对针灸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度理解,可能会要求论述针灸治疗某种复杂病症的思路和方法,或者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探讨针灸作用的机制等,论述题需要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考生要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思维能力,论证过程要有理有据,观点明确。

考研针灸大纲详细解读

经络腧穴学

  1. 经络总论
    • 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和分类,这部分内容是经络学说的基础,考生要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经脉、络脉等。
    •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了解经络学说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和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2.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这些是十二经脉的核心内容,考生要准确记忆各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特点,熟悉其在人体的分布位置以及与其他经脉的表里关系和流注顺序,要清楚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从胸走手,大肠经从手走头,这种流注次序体现了经络气血的循环往复。
    •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这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考生要熟练掌握每条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路线,包括经过的主要部位、关节、脏腑等,足阳明胃经从头面部一直循行到下肢外侧前缘,经过多个重要穴位,如承泣、地仓、颊车、足三里等,考生要准确记忆这些穴位的位置以及经脉与穴位的对应关系。
  3. 奇经八脉
    • 奇经八脉的概念、特点、生理功能和循行部位,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如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等,考生要理解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其循行路线,例如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
    •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了解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经络体系知识框架,奇经八脉中的冲脉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它与十二经脉气血相互调节,对人体的气血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4.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 经别的概念、特点、生理功能和循行分布,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正经之不足等,考生要掌握经别的循行特点和分布规律,理解其在经络系统中的独特作用。
    • 别络的概念、特点、生理功能和分布,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主要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渗灌气血等作用,考生要熟悉别络的分布部位和与正经的关系,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别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在人体的体表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络的网络。
    • 经筋的概念、特点、生理功能和分布,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等,考生要了解经筋的分布特点和与经脉的联系,掌握一些常见经筋病症的表现和治疗原则。
    • 皮部的概念、应用,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通过观察皮部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经络气血的盛衰和病变情况,考生要理解皮部的概念和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5. 腧穴总论
    • 腧穴的概念、分类,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考生要掌握各类腧穴的定义和特点,明确它们在经络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规律,近治作用是指腧穴能够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部位远隔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特殊作用包括双向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等,考生要理解这些主治特点和规律,学会运用其指导临床选穴。
  6. 十四经穴
    • 十四经穴的名称、定位、主治,这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内容,考生要准确记忆十四经穴的名称、具体定位方法(如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等)以及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等多种病症,要熟练掌握这些穴位的定位和主治,以便在临床应用和考试中能够准确作答。
    • 特定穴,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考生要深入理解各类特定穴的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和临床应用,五输穴分别对应五行,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进行相应的补泻操作;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对调节脏腑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刺灸法

    1. 针法
      • ++的基本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提插补泻中,针下得气后,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捻转补泻中,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考生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手法的操作要点和补泻原理。
      • ++补泻的其他方法,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迎随补泻是根据经脉气血的循行方向进行补泻,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呼吸补泻是结合患者呼吸进行补泻操作,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开阖补泻是根据出针后是否按闭++来区分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闭++为补法,出针时摇大++而不按为泻法,考生要理解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 ++的角度、深度,++角度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不同的角度适用于不同的部位和病症,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处,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平刺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深度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避免刺伤重要脏器和血管,考生要掌握++角度和深度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 行针与得气,行针是指将++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感应而施行的各种++手法,得气是指将++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患者会感到++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会出现向一定方向传导的现象,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的治疗效果,考生要了解行针的基本手法和得气的表现及意义。
      • ++异常情况的处理,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等,晕针是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手法过重等原因导致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等,应立即停止++,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可采用循按、弹柄、捻转等方法处理,考生要熟悉各种++异常情况的原因、表现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2. 灸法
      • 灸法的种类,如艾灸(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非艾灸(如灯火灸、天灸等),艾炷灸是将艾绒制成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燃烧施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是将艾绒卷制成艾条,在皮肤上进行熏烤施灸,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温针灸是将++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考生要了解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和特点。
      • 艾灸的作用,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通过温热++,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考生要理解艾灸的作用机制和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 灸法的注意事项,施灸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对于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部位不宜施灸等,考生要掌握灸法的注意事项,确保施灸安全有效。

      针灸治疗学

      1. 针灸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补虚泻实是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进行相应的补泻操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清热温寒是针对热证和寒证分别采用清热泻火和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三因制宜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考生要理解这些治疗原则的内涵和应用方法。

      2. 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针灸通过++经络穴位,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能够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纠正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考生要掌握针灸治疗作用的原理和在临床中的体现。

      3. 针灸治疗的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近部选穴是选取病痛局部或邻近部位的穴位进行治疗;远部选穴是选取距离病痛部位较远的部位的穴位进行治疗,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和远治作用;辨证选穴是根据疾病的辨证结果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穴位,考生要理解这些选穴原则的依据和应用方法,学会综合运用选穴原则进行临床选穴。

      4. 各类病症的针灸治疗
        • 内科病症,如感冒、咳嗽、胃痛、泄泻、便秘、头痛、眩晕、中风等,以感冒为例,可选取风池、大椎、肺俞等穴位,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加减配穴,对于风寒感冒,可加用列缺、风门;风热感冒可加用曲池、尺泽等,考生要掌握各类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主穴、配穴、++手法等。
        • 外科病症,如乳痈、肠痈、痔疮等,乳痈的治疗可选取膻中、乳根、少泽等穴位,采用泻法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考生要熟悉外科病症的针灸治疗特点和常用穴位。
        • 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月经不调的治疗要根据具体证型选穴,如肝郁气滞型可选取太冲、血海、三阴交等穴位,++时用泻法以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考生要掌握妇科病症的针灸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
        • 儿科病症,如小儿惊风、小儿疳积等,小儿惊风可选取人中、合谷、太冲等穴位进行急救,同时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考生要了解儿科病症的针灸治疗特点和注意事项。
        • 五官科病症,如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牙痛、咽喉肿痛等,目赤肿痛可选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时用泻法以清肝泻火、消肿止痛,考生要掌握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常用穴位。

        备考建议

        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研针灸的题型和大纲,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经络腧穴学、刺灸法、针灸治疗学等各个部分进行系统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进度表,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
        2.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考研针灸的选择题、简答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所以要扎实掌握经络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的操作要点,针灸治疗的原则和选穴方法等,可以通过反复背诵、做笔记、绘制图表等方式加深记忆。
        3. 多做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熟悉考研针灸的题型和命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历年真题、模拟试题等进行练习,做完后认真分析答案,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复习。
        4. 结合案例分析:针灸治疗学部分的论述题等需要考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备考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对针灸治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5. 参加学习小组或辅导班:与其他考研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参加专业的考研辅导班,接受老师的系统指导和讲解,获取更多的备考资源和信息。

        考研针灸的题型和大纲涵盖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法、针灸治疗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学们要认真研读大纲,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计划,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多做练习,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相信通过努力备考,同学们一定能够在考研针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考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