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考研的征程中,针灸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科目,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涉及到众多实用的穴位和针法,中医考研针灸究竟要背些什么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剖析。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基础,必须牢记于心。
- 十二经脉
- 名称:每一条经脉都有独特的名称,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要熟悉它们的循行部位、起止点以及与脏腑的联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走向和交接规律: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以及交接规律(如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这对于理解经络气血的运行和疾病的传变至关重要。
- 奇经八脉
-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其循行部位从长强穴起,沿脊柱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要记住督脉上的重要穴位及其主治病症,如大椎穴可治疗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症,还能治疗项强、脊痛等脊柱病症。
- 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分行至目眶下,像关元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常用于治疗元气虚损所致的各种病症;气海穴能温养先天元气,有强壮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脱、形体赢瘦、脏器衰惫等。
-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为“血海”,其循行较为复杂,与女子月经及生殖功能密切相关,要了解冲脉与其他经脉的联系以及在调节气血方面的作用。
-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带脉失约可导致妇女带下量多等病症。
- 阴跷脉和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阴跷脉起于内踝下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小腿、大腿外侧,再向上经腹、胸侧面,由肩部外侧上颈,经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眼上,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 阴维脉和阳维脉:维系全身经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 十四经穴
- 特定穴: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
- 五输穴:如手太阴肺经的少商(井穴)、鱼际(荥穴)、太渊(输穴、原穴)、经渠(经穴)、尺泽(合穴),要牢记它们的五行属性、子母补泻法以及主治特点,井穴多用于急救,少商可治疗咽喉肿痛、鼻衄等肺系实热病症。
-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太渊为肺之原穴,太白为脾之原穴等,原穴在调节脏腑功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腧穴,称为络穴,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它不仅是肺经络穴,还通任脉,可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以及头项部疾病。
-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如孔最是肺经郄穴,可治疗咯血、咳嗽、气喘等肺系急症。
-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如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可治疗胃脘痛、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病症。
- 背俞穴和募穴:背俞穴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 1 侧线上,募穴分布于胸腹部,它们与脏腑密切相关,常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的病症,如心俞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病症,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病症。
-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如膻中为气会,可治疗气病;膈俞为血会,可治疗血病等。
-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如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治心胸胃病症;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病症等。
- 常用腧穴:除了特定穴,还要熟悉各个经脉上的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以及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还可用于保健,又如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可治疗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病症,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症,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病症,以及心悸、失眠、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症。
- 奇穴了解一些常见的奇穴及其主治病症,如四缝穴,位于第 2 - 5 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的中央,左右共 8 穴,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十宣穴,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0.1 寸(指寸),左右共 10 穴,常用于急救,如昏迷、休克、中暑、癔病等。
- 针法
- 毫++法:掌握进针方法(如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角度(直刺、斜刺、平刺)、深度以及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等,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如足三里;斜刺适用于骨骼边缘和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如太渊;平刺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穴位,如印堂。
- 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多用于治疗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点刺法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中暑、昏厥等;散刺法常用于治疗局部瘀血、血肿等;刺络法常用于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 灸法
- 艾灸:包括艾炷灸、艾条灸等,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如瘢痕灸、无瘢痕灸;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艾条灸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要了解不同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隔姜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温和灸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虚寒性胃痛、腹痛、腹泻、风寒湿痹等。
- 其他灸法:如灯火灸,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昏迷、抽搐等病症。
刺灸法
刺灸法是针灸治病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不容忽视。
中医考研针灸需要背诵的内容丰富而繁杂,但只要我们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勤加记忆和练习,就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大家都能在针灸学的学习中收获满满,为未来的中医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 特定穴: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
腧穴
腧穴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部位,需要精准记忆。